您当前的位置 : 主页 > 滚动 > >  

当这届父母陷入“体温焦虑”: 在体温计中寻找安全感

2023-09-21 17:16 来源: 未知 晨子

凌晨一点,陈昊敲响了药房的玻璃门。

夜班医师隔着早已上锁的栅栏问他买什么,陈昊一时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是10个月大的孩子第一次生病,也是这个年轻的家庭第一次面对“半夜挂急诊”还是“天亮再去看门诊”的选择题。陈昊尽量完整地陈述症状,其实沉睡中的孩子并没表现出什么不适,只是“摸着好像有点烫”。

药房已经处理过无数次类似的情况,体温计和退热贴总归是不会出错的必备品。年轻的爸爸把它们拿在手里,意识到焦虑从眼下才刚刚开始,譬如他仍然不确定是否应该在量过体温后立刻送孩子去医院。有朋友告诉他,偶尔发烧没必要太紧张,还不如让孩子保持完整的睡眠,但如果孩子真的生病又必然会打乱全家人的生活规律,一次发烧带来的各项检查足以让他们在医院里度过至少一个整天。

这不是陈昊一个家庭的焦虑,而是无数新手父母生活的缩影。孩子吐了,是吃撑了还是肠胃炎?孩子没精神,是困了还是感冒了?当育儿变得越来越精细,身高体重、睡眠时长、大小便次数、实时体温……各种各样的数据成了父母情绪的风向标——尤其是体温,体温计上的数字决定了接下来几天的生活是安稳无事还是鸡飞狗跳。

然而家长对测温的了解是否真如他们以为的那样科学?近期,南方周末与博朗健康生活联合发布了《2023年中国新生代父母婴幼儿体温监测认知现状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一串数字中,为年轻一代的育儿方式提供了范本。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920/c6f6204d2322adbe78541dc95f85e80f.png

 

▲南方周末联合博朗健康生活共同发布《2023年中国新生代父母婴幼儿体温监测认知现状蓝皮书》。

送急诊还是再看看,新手父母的选择困难

几个月以后再提起那次半夜去药房买体温计的经历,陈昊仍然有些内疚。由于工作太忙,育儿压力几乎全给了老人,只有下班到家,才能短暂地“陪玩”一个小时。

谁都说不出发烧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孩子一向健康,连最轻微的感冒流鼻涕都没得过,所以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个晚上早早睡下、只是“略微发热”的小朋友其实已经迎来他的第一场重病——肺炎。

体温升高固然是危险信号,却不是判断孩子病情的单一标准,也需要同步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张峰医生介绍,因为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得还不完善,所以体温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疾病的轻重程度,“一个体温38.3度却脸色灰白、安静得反常的宝宝,也许比一个体温39.4度但仍能满屋子乱窜的宝宝病得重。”

婴幼儿的体温到什么标准才算发烧?《蓝皮书》调研发现,仅有3.0%的受访父母对不同月龄和不同时间段的婴幼儿体温差异有正确的认知,其中常见的误区是,接近半数(45.5%)的父母认为3岁以内孩子的高烧温度标准高于成年人。事实上,婴幼儿发烧的温度标准随着月龄增加而不同[1]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婴幼儿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孙淑英医生的就医建议是:3个月以下的宝宝,只要体温超过37.4度(排除环境温度引起的发热外)就建议及时就医;3-36月龄的宝宝超过38.5度时就要及时药物降温,3天不能退烧的情况下要及时就医;而36个月以上的宝宝,有的即使发烧到38.5℃,但依然能吃、能玩、精神好,可继续观察,不一定要吃药。但39.4℃以上或有明显的精神不佳等表现时一定要看医生并及时降温。

陈昊儿子的肺炎断断续续拖了两个月才治愈,一朝“踩坑”,全家对孩子的体温都异常关注,尤其在新冠疫情和流感爆发期间,只要孩子精神略微异常,就立刻要拿出温度计测一下。很多年轻父母都已经习惯保持这样的警惕性,《蓝皮书》显示,经历了新冠疫情,79.3%的受访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体温异常问题。

父母们也积极从外界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受访父母人均有4种信息获取渠道。陈昊打开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推送的信息基本都是和孩子有关的。除此之外,和多数受访父母一样,关于测温知识他最信赖的仍然是医生及医学领域专业人士(88.0%),陈昊指着手机上的内容说道:“像这个平台里有很多认证的医生,我就去看它儿科板块的内容”。

除了流行病高发期,入托入园也是家长普遍紧张的阶段。宋琳戏称幼儿园“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培养皿”,不生病几乎不可能。宋琳的女儿读小班的第一个月就开始咳嗽,虽然吃药休息几天确实有明显好转,可一旦回到幼儿园,就立刻又拖起两道鼻涕,感冒和咳嗽变成持久战,一个学期断断续续,似乎总没有彻底痊愈的时候。

“那么多小朋友,总会有人生病,交叉感染是很难避免的,只能勤观察,不演化成什么重症就行。”宋琳几乎每天都会给女儿测一次体温,《蓝皮书》显示,像她一样有日常测温习惯的受访父母占到40.8%。除此之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还有13.1%的受访父母仅在孩子表达不适时才为其测温,父母仍需重视测温行为的前置化和日常化,尤其在流感季、换季和疫苗接种等特殊时刻。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920/2760cac91c4144294de147dd0517cb0b.png

 

▲仍有13%的受访父母只在孩子表达不适或生病时测温。

但宋琳也“闹过乌龙”:一天临睡前她给女儿测了一下体温,发现数字直冲38.7度,连忙去医院挂号,结果初诊时再测又降回了36.7度。医生推测之下,才知道是因为女儿测温前在床上蹦了20多分钟。事实上,体温会受多种因素影响,环境冷热、时段不同、体温计的使用姿势等都会影响测温结果。孙淑英医生解释,宝宝的体温在一天内不同时段可能相差0.5-1度。运动或哭闹后,婴幼儿体温容易短时升高而导致数值异常,是测温需要尽量避开的状态,但《蓝皮书》显示,有46.0%受访者通常在这些状态下给孩子测量体温。

父母们的测温行为也反映了他们对孩子的“健康焦虑”,尽管家长们对婴幼儿的体温认知存在不小的误区,但高达80.8%受访父母认为,及时测温并准确掌握孩子的身体状态,可以缓解他们在孩子体温异常时的焦虑。在这其中,“测温工具”成为缓解焦虑的关键词。

育儿难题:体温怎么测才算准?

《蓝皮书》显示,平均每个家庭都有2种以上的体温计。这一方面是由于家长担心单一工具测温数值有误差,另一方面是要照顾家中老人的使用习惯。调研显示,70.5%受访者最常使用耳温枪或额温枪等红外体温计,但仍有近半数(48.6%)受访者在使用安全性和环保性都较差的水银体温计。

陈昊的小孩经常在爷爷奶奶家里留宿,老人使用的就是“夹之前先甩甩”的水银体温计,然而两三岁的孩子很难在测温的几分钟里都保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家里老人最终放弃使用水银体温计,源于一次孩子腋下夹着体温计到处跑,不小心把它摔断了。全家提心吊胆好几天,生怕哪里残留了没清理干净的水银被孩子误食,导致中毒。

每天都要给女儿测温的宋琳则对各种体温计如数家珍,腋温计、额温枪和耳温枪她都用过。在她的经验里,腋温和耳温有时候会相差1度以上,正好跨过了孩子的发烧标准,这令她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该不该服用退烧药。

在长期实践后,宋琳现在更习惯用耳温枪。“腋温计用起来比较麻烦,要持续20秒钟才有滴滴的声音,冬天把它塞到腋下也是个麻烦的事。额温的问题在于,孩子发烧了我习惯在她额头贴退热贴,不方便测量。”

耳温枪测量的是鼓膜温度,所测温度值接近于核心温度[2]。但《蓝皮书》显示73.4%的受访父母仍习惯测量孩子的腋温,耳温枪的使用有待普及。

已购入耳温枪的父母,其使用方法也亟需纠偏。数据显示,93.4%的受访父母购买或使用过耳温枪,但仅仅7.2%的受访父母对使用方法的认知是完全正确的。普遍的错误用法包括:给两只耳朵交替测温取平均值;将温度计贴近耳道入口后即迅速按下按钮……实际上,由于外耳道的构造,使用耳温枪时必须把耳背垂直后拉,保证耳道平直,而且人的左右耳温度可能不同,观测体温变化时应尽量保持在同一侧测温。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920/90a0299b80571f0f1ecb4317f682a410.png

 

▲耳温枪使用小贴士

使用上的种种误区,也使父母们对耳温枪智能化和便捷度的诉求更加迫切。根据《蓝皮书》,近7成受访父母希望耳温枪操作尽量简单,半数以上(52.2%)受访父母希望耳温枪可根据温度和月龄判断是否发烧——这也印证了绝大多数家长对婴幼儿的发烧标准认知模糊,他们更希望把“判断”的步骤留给测温工具。

在家里的水银体温计报废后,陈昊购买了一款能够根据月龄自动判断是否发烧的博朗耳温枪[3]。“老人眼神不好,而且让他们去记多大的孩子多少度算发烧也记不住。博朗的一个好处就是,它正常体温显示绿色,高烧就是红色,这对老人比较友好。我跟他们说,你就看颜色,绿色就正常,黄色红色就说明有发烧,一目了然。”

宋琳现在则习惯于在女儿入睡之后测温,和56.6%的受访父母们一样,她对耳温枪是否有不影响宝宝睡眠的功能十分在意:“晚上测温最好有夜灯和静音功能,不能影响小朋友睡觉,博朗的(测温)速度也比较快,两三秒就可以了。”

不难看出,对婴幼儿体温知识的科普固然重要,但市场同样期待这些知识能够直观地融入测温工具的功能里。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920/a854aba7309611ce2fc799d7045331d9.png

 

▲父母们对测温工具智能化和便捷度的诉求迫切。

在成为更好的父母这条路上

养育下一代是一场漫长的挑战,几乎每个初为父母的年轻人都会经历从“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到“只要小朋友健康就好”的心态转变。在“健康”这个贯穿一生的命题中,焦虑也许在所难免。

睡眠值得焦虑吗?因为深睡时长对幼儿的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无数妈妈在哄睡时面对双目炯炯一个小时都不肯闭眼的孩子情绪崩溃。

身高值得焦虑吗?哪怕不求长成“篮球身材”,只求跟得上成长曲线,大量家庭正在从每顿饭的食材和克重开始“追身高”。

视力值得焦虑吗?为了不早早戴上眼镜,家长们掐着表计算每天的户外时间不能少于2个小时,给孩子做“远视储备”。

体温值得焦虑吗?对于还不能完善表达自我身体状况的孩子而言,体温就是生病的晴雨表。

之所以产生这些焦虑,是因为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任何细节都同样重要,没有任何容许忽略的空间。但也正因如此,竭尽所能想要面面俱到的心情,给父母带来了不小的包袱,尤其当正确的知识普及尚有缺位时,努力却成为了徒劳。

科学有效的养育照护指导十分必要,健康领域的科普仍然需要包括医疗机构、企业、媒体等在内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养育婴幼儿的确是挑战,但并不是仅加诸于个体家庭的挑战。以测温这件小事为起点,社会正在帮助年轻人成为更好的父母。

(陈昊、宋琳为化名)

 

特别策划
Copyright © 1999-2017 Mothere.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母婴网版权所有